獨腳戲又稱“滑稽”,始創於清末,盛行於民國初年,一直傳承發展至今。它發源於杭州,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僅上海黃浦區的老城厢一帶就集中了獨腳戲的千萬熱心觀眾。
獨腳戲以杭州話和上海方言表演,它源自民間說唱和文明新戲,初時由一人單獨演出,後逐漸發展為兩人或多人同台表演。 獨腳戲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以說為主,一種以唱為主。 前者主要靠講述滑稽故事和笑話來製造滑稽效果,亦可學講各地方言; 後者主要學唱各種地方戲曲聲腔或民間小調,藉以博取觀眾的笑聲。獨腳戲的表演技巧與相聲相似,主要包括說、學、做、唱四種,誇張、誤會、巧合、對比、詭辯、差錯、偷換、諧音等都是經常採用的搞笑手法。 常見的獨腳戲表演形式有三種,一是單口獨腳戲,行話稱“單賣口”,分敘事和散說兩類,由一人表演,以“逗笑”的手法組合成串的“包袱(笑料)”,結束時特意安排一個出人意料的笑料,俗稱“包袱底”,引得觀眾捧腹大笑; 二是雙檔獨腳戲,行語稱“雙賣口”,由二人對口表演,與對口相聲相近; 三是說時串漁,也稱“彩扮”,演員簡單化裝後以人物身份出現,常常一人多角,跳進跳出,隨時通過改扮變換身份,表演輕鬆自由,喜劇性强,再進一步即發展為滑稽小戲。
獨腳戲曲目豐富,內容包羅萬象。民國時期有“拓荒者”之稱的徐卓呆曾編演過《誰先死》、《阿福上生意》等,為獨腳戲留下了一批重要作品。其後號稱“滑稽三大家”的王元能、汪笑笑、劉春山都在演出中形成了各自的代表作,王元能編演的《各地堂倌》、《寧波空城計》、《哭妙根篤爺》,汪笑笑與鮑樂樂演出的《水果笑話》、《火燒豆腐店》、《大鬧明倫堂》,劉春山演出的《遊碼頭》、 《汪家大出豐》等都以較高的藝術水準贏得了觀眾,豐富了獨腳戲舞臺。
2008年,獨腳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