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解碼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南絲竹”

發佈時間:2023-11-24 10:48:39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團主要使用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而得名。


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在太倉南碼頭創制出昆曲水磨腔,當時由張野塘等組成規模完整的絲竹樂團,用工尺譜演奏。其後絲竹音樂基本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專職演奏班社。至明代萬曆末年,新樂種“弦索”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成為江南絲竹音樂的前身。


20世紀20年代,著名絲竹家王巽之在杭州西湖孤山東麓的“淩社”創辦了杭州早期的江南絲竹組織“杭州國樂社”,演奏傳統樂曲,國樂社整理、改編的絲竹演奏曲目很快傳到上海等地,在音樂界產生很大影響。之後,王巽之又與絲竹前輩程午嘉在上海創辦“華光樂社”,開啟了滬杭絲竹界彼此交流的良好局面,絲竹音樂由此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江南絲竹曲調優美淳樸,清新悅耳,輕快明朗,綺麗優雅,其技法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講究“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顯現出“小、細、輕、雅”的藝術風格。江南絲竹曲目豐富,傳統樂曲主要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雲慶》等。


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音樂文化的傑出代表,其演奏技法和音樂風格蘊藉含蓄,包含著追求謙沖、協調的深刻文化內涵,在民族音樂史、戲曲、民俗等方面都深具實踐和理論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