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樂又稱“十班”、“五對”等,因用絲、竹、革、木、金製作的10件樂器演奏而得名。這種音樂輕鬆活潑,節奏感强,音律和諧,悅耳動聽,在我國浙江、福建、廣東、江蘇等地廣為流傳。十番曲調大多來源於民間小調和嘩牌(嗩呐曲),同時也從戲曲、曲藝及歌曲曲調中吸取了不少養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時一般由掌板者充當指揮。
樓塔細十番是流傳在浙江省蕭山南片的一種民間器樂形式,根據樓塔前輩的憶述,這種細十番形成的時間是在明代,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樓塔細十番以古典曲牌為演奏內容,是一個屬於十番的音樂門類。這種音樂專門歌頌大禹治水的功德,既不參與祭鬼敬神儀式,又不在婚嫁、喪事及慶壽等場合演奏。
樓塔細十番樂以民間曲牌《望莊臺》、《一條槍》、《八板》為基本演奏內容,三個曲牌前後呼應,層次分明。《望莊臺》主要描繪山河壯麗、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一條槍》展示勞動場面並重點突出其中的“抬石板”,《八板》表現歡慶的熱鬧場面,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演奏人員由30至35人組成,整個演奏容納了多樣的形式,吹拉彈打齊全,使用樂器達二十多種,配寘較為完備。 其中包括笙、簫、管、笛等吹奏樂器,板胡、二胡、中胡、大胡、四弦胡、高胡等拉絃樂器,琵琶、大小三弦、月琴、揚琴、古箏、中阮、大阮等彈撥樂器及十番鼓、三塊板、碰鈴、三角鈴、小鈸、小鼓等打擊樂器,而以十番鼓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樓塔細十番根據樂器功能的不同而採用相應的演奏技巧,中笛、簫主要吹奏主旋律,笙主吹複音以襯托氣氛,拉弦樂長短弓交替運用並以打音、加花等手段豐富樂章,彈撥樂則借助彈挑、滾、輪等技巧烘托旋律。各種樂器都充分發揮自具的特長,呼應配合,融為一體,形成生新出奇的藝術效果,從而使樓塔細十番具有了很高的藝術價值。
樓塔細十番是一種仿古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表演頗具漢唐遺風,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現時已挖掘出樓塔細十番中的《男灘簧》、《女灘簧》、《七朵花》、《梅花三弄》4首曲牌,還有十多首曲牌正在進一步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