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藝術

微信图片_20221214103330.jpg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佔據著一個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


古琴是中國獨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們彈奏古琴往往不僅是為了演奏音樂,還和自娛自賞、冥思、個人修養以及摯友間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以及考古發現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它的演奏是一種高雅和身份的象徵,囙此它成了一種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而不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


實際上,古琴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因為它是中國文人所必需的貭素修養“琴、棋、書、畫”當中的一種,且位居其首。古琴藝術吸納了大量優雅動聽的曲調,演奏技法複雜而精妙,而且有著獨特的記譜法,大量樂譜都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個徽,通過十種不同的撥弦管道,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 古琴的演奏有三種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常用於曲調中的骨幹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比特,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泛音),多彈奏華彩性曲調;“按”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比特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於變化。


2008年,古琴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錶作名錄》。


浙派古琴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流派:


浙派古琴


西湖琴社.jpg


古琴又稱“琴”、“七弦琴”,別稱“綠綺”、“絲桐”等,是一種平置彈絃樂器。古琴藝術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且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除獨奏外還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及琴簫合奏等。 現時考古發掘的資料證實,古琴形制至遲到漢代已經完備。經歷代琴人和文人創造性的發展,古琴藝術不斷趨於成熟和完善,它與社會生活、歷史、哲學、文學等發生了緊密的聯系,在曲目積累、演奏技巧、樂律學、傳承管道、斫琴工藝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顯示出豐富的人文內涵。


浙派古琴藝術流傳於浙江地區,這一流派的發展分古代和現代兩個時期。 古代浙派古琴藝術起於南宋,創始人為郭楚望。郭氏傳藝於劉志方,劉志方又傳毛仲敏、徐天民,由此形成在當時琴界佔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其後徐天民門下在元明時期傳承四代,將浙派古琴藝術推向頂峰,一時有“浙操徐門”、“徐門正傳”之目。入清以後,浙派古琴藝術漸趨衰微。


現代浙派古琴藝術的興起與琴家徐元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徐元白的琴藝得清末琴家大休上人真傳,理論思想則主要源於清代浙派琴學專著《春草堂琴譜》。1939年徐元白在南京與徐芝蓀等組建“清溪琴社”,1945年與楊潔武等人在重慶組建“天風琴社”,1946年又返回杭州與張味真等人組建“西湖月會”,與此同時還編撰了《天風琴譜》及琴論多篇,以自己的藝術實踐和理論極大推動了浙派古琴藝術的復蘇和繁榮。


浙派古琴演奏追求“微、妙、圓、通”的音色,以“清、微、淡、遠”的藝術境界為指歸,追求文雅、恬靜、簡潔、灑脫的意境。經典曲目數十首,包括郭楚望的《瀟湘水雲》,毛仲敏的《漁歌》、《樵歌》,徐天民的《澤畔吟》等,傳世的浙派琴譜則有《紫霞洞譜》、《霞外琴譜》、《梧岡琴譜》等十餘種。古代浙派古琴藝術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史書載:“近世所習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閩……習浙操者十或六七。”近代浙派也在演奏、琴論、制琴、打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