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35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順利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以下簡稱“西湖景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中心區以西地帶,分佈範圍4235.76公頃。它以秀麗的湖光山色、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豐富的文化史跡聞名世界,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傑出精神棲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譽中外的“人間天堂”。作為價值獨特的文化景觀,它具有文化景觀的三類特徵“設計的景觀”“有機演進的景觀”“關聯性景觀”。


“西湖景觀”肇始於9世紀、成型於13世紀、興盛於18世紀、並傳承發展至今。它由西湖水域和湖西群山共同構成了旖旎秀美的湖光山色,其間分佈了上百處的各類歷史文化古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由唐、宋大文豪白居易與蘇軾所組織的西湖疏浚工程的景觀產物“白堤”、“蘇堤”,以及中國原創的山水美學景觀設計手法“題名景觀”的最經典作品“西湖十景”。它們與歷史悠久的、極富文化含義的西湖特色植物“四季花卉”和“龍井茶園”等相得益彰,使西湖山水呈現出中國山水畫的典型審美特性——朦朧、含蓄與詩意,產生了東方美學的最經典審美理念“詩情畫意”。因此,“西湖景觀”以其湖山皆備、四季分明、文化特別豐富、歷史特別悠久的特色,承載了歷朝歷代各階層人士的各種審美需求;並在中國“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國山水美學文化傳統背景下,擁有了突出的精神棲居功能,對唐宋以降的中國歷代文化精英、包括東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學者產生了強烈的吸引作用,成為他們持續不斷地創造和營建的精神棲居地。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符合《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第77條“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評估標準”規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標準(iii)、(iv)、(v)、(vi):


標準(iii):“西湖景觀”為中國傳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隱逸、藏書、茶禪與印學等中國古老、悠久的文化傳統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特殊的見證:作為長期演變而成的文化景觀,它以特有的景觀吸引力和文化魅力,吸附和融匯了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跡——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淨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嶽飛墓(廟)、文瀾閣、抱樸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賦予了西湖景觀極為深厚的文化含量。


標準(iv):“西湖景觀”是中國歷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國山水美學理論下景觀設計的傑出典範,具有顯著的持續性和關聯性:它創始了“兩堤三島”景觀格局,擁有現存東方題名景觀中最經典、最完整、最具影響力的傑出範例“西湖十景”,展現了東方景觀設計自13世紀以來講求“詩情畫意”的藝術風格,體現了中國農耕文明鼎盛時期文人士夫在景觀設計上的創造精神;對18世紀的清代皇家園林和9世紀以來的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東亞地區的景觀設計和造園藝術均產生過明顯的影響,在世界景觀設計史上獨樹一幟,擁有重要地位。


標準(v):“西湖景觀”是利用古瀉湖創造優雅景觀、顯著改善人居環境的傑出範例:它維繫至今的“三面雲山一面城”的空間特徵,見證了人們在西湖的自然沼澤化與人工反沼澤化的持續互動過程,以有機演變的方式將古瀉湖改造成了風光秀麗的文化名湖,成為人們對水資源開展上千年持續不斷地合理保護與利用的典範;在當代杭州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下,承擔了城市發展的生態、文化與旅遊功能,作為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享譽世界的城市風景名勝區延用至今。


標準(vi):“西湖景觀”是十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園”,是中國各階層人們世代嚮往的 “人間天堂”:它以“寄情山水”的文化特性引發了數量特別巨大、雅俗共賞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是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古典愛情傳說中《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場所,與《馬可·波羅遊記》以及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若干傳世作品直接關聯,是中國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對9-18世紀東亞地區的文化產生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