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遺址

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共和國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順利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000年前,一座恢弘壯觀的城市在此興起。滄海桑田的變遷曾使它一度沉睡,直到1936年,施昕更先生率先發現良渚文化,後又經過多年考古發掘,這座良渚古城從黑暗中蘇醒,講述著良渚先民當初在這塊土地上耕稼陶漁、安國寧家。


它代表了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稻作農業的最高成就,並經由它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對其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符合《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第77條“突出的普遍價值的評估標準”規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標準(iii)、(iv):


標準(iii):良渚古城遺址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國家的傑出見證,它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江下游地區。它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證據。


標準(iv):良渚古城遺址說明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儀式和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位的過渡。它包括早期城市化的突出例子,表現在夯土遺跡、城市和景觀規劃,以及表現為遺產內的墓地差異、空間組織的社會文化戰略和物化權力的社會等級。它代表了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