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橋遺址,位於湘湖景區,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面積為15萬平方米,南北均為低矮的山丘。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一座跨湖橋來命名的,這座跨湖橋位於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
人類文明的總體路徑,是從山地、洞穴向河谷、平原發展。從實際的考古發現看,浙江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於浙中山區,跨湖橋文化是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發展的早期一支。
跨湖橋遺址自1990年第一次發掘,經過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1000平方米左右,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經碳14測定和熱釋光測定,其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之間。
2002年11月,又發現了獨木舟及其相關遺跡,獨木舟標本經碳14測定,其年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國內最早的獨木舟相關遺跡。
2003年5月,在湘湖區域的下孫自然村又發現了與跨湖橋同類型的遺址,即下孫遺址。
2002年4月12日,在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考古學會和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中,由於跨湖橋遺址的文化面貌非常新穎獨特,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跨湖橋遺址的發現,打破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對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兩分體系,從而建立起了區域文化的多元格局,為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整體觀念的形成,樹立起了新的坐標。
2004年12月,“跨湖橋考古學術研討會暨新聞發佈會”在蕭山召開,會上,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代表與會的40多名考古專家,向新聞媒體宣佈了“跨湖橋文化”的命名。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由於長期的湖底淤泥沉積,跨湖橋遺址的表土厚達3到4米,從而使遺址內的文物保存比較完整,現文物存於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於2006年開始籌建,2007年正式動工,2009年9月落成開放,2020年,博物館進行了重新陞級。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的造型形態,從“獨木舟”中獲得啟發,建築整體以船為造型,從平面形態到立體面造型都採用了“舟”形的形態組織。博物館像一葉輕舟,泊在浩瀚的時空中。“跨湖橋文化”是先民留下的巨大財富,博物館的建成啟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瞭解“八千年文明史的平臺”,成為一張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金名片。
時間:9:00—17:00,閉館前半小時停止入場,週一閉館(遇法定節假日照常開放)
地址:蕭山區湘湖路978號(近湘湖)
電話:0571-8386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