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最後歸隱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林逋(967一1028),字君複,大裏黃賢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 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 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 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 作詩隨就隨弃,從不留存。 1028年(天聖六年)卒。 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 宋仁宗賜溢“和靖先生”。
林逋善繪事,惜畫從不傳。 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而清勁處尤妙。 林逋攜鶴長為詩,其語孤峭浹澹,自寫胸意,多奇句,而未嘗存稿。 風格澄澈淡遠,多寫西湖的優美景色,反映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
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一詩,清冷幽靜,閑淡渾遠,是其詩風的典型體現。 《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成功地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姿,被譽為千古咏梅絕唱。 陸遊謂其書法高絕勝人。
蘇軾高度讚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並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臺(李建中)差少肉。”黃庭堅雲:“君複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明沈周詩雲:“我愛翁書得瘦硬,雲腴濯盡西湖綠。西臺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 林逋書法存世作品僅3件,《自書詩帖》是其中篇幅最長者。
關於“梅妻鶴子”的故事
林逋早年曾遊歷於江淮等地,後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於常年足不出戶,以植梅養鶴為樂,又因傳說他終生未娶,故有“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 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鶴子”的故事,就連我們現在的辭書——《辭海》關於“梅妻鶴子”條目也是這樣記載的:“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
其實,林逋是以傑出的咏梅詩詞聞名於世的。 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並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後膾炙人口,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林逋生前,隱居孤山,當時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薦,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 林逋在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去世後,當時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賜了一個諡號給林逋,稱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氣就更大了……,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於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爭戰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欽若假造帛書放在宮門上和泰山上。
鬧了一場“天書封禪”的鬼把戲。 後來,老皇帝宋真宗還真的率領文武百官,裝模作樣地跪接“天書”,在濁氣沖天和腐敗的朝政中,一些大臣與無恥文人便借“天書封禪”之機趨炎附勢,呈獻諛文。 可見“天書封禪”的鬧劇,在當時是怎樣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敗又是多麼嚴惡的一個社會問題! 林逋對朝廷這種勞民傷財的亂政,是表示過不滿的。
【林和靖墓】
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林逋去世後,宋仁宗賜諡“和靖”。 林逋墓始建於北宋,南宋鹹淳年間設墓碑,現存清代修復的圓形墓塚及青石墓碑。
地址:西湖風景名勝區孤山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