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杭幫菜

杭州在兩千二百多年的歲月流轉中,形成了講究清、鮮、脆、嫩,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鮮鹹合一的杭幫菜。故都的底蘊,名人軼事的加持,讓杭州的美食餘韻無窮,賞味的同時可別忘了一飽耳福。

 

東坡肉


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杭州市傳統風味名菜。主料是半肥半瘦的豬肉,加入配料燜制而成,成品一般切成約二寸許的方正形,紅得透亮,色如瑪瑙,入口軟而不爛,肥而不膩。


據傳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組織民工在西湖築了一道堤,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為了感謝蘇東坡,那年過春節,城裏男女老少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盛情難卻,蘇東坡便收下了豬肉。他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民工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過年。老百姓看到蘇東坡不忘民工,越發愛戴他,把他送來的肉叫“東坡肉”。

  


叫化童雞


叫化童雞又稱黃泥煨雞,是一道蜚聲中外的杭州名菜,有300多年的歷史。烹調時,將雞宰殺去淨內臟,在雞身上擦上多種調味品,把用多種佐料烹製的肉絲填滿雞腹,再用鮮荷葉、竹箬殼包紮好,最外層包上酒壇泥,在火上煨烤三四小時即成,肉酥離骨,食不嵌齒。


相傳古時戰亂年代,有一叫花子弄到一只雞,可又缺鍋少灶。饑餓難忍之際,他便用爛泥將雞塗包起來,放在石塊壘成的“灶”上拾點乾柴煨烤,過了一會兒,泥幹雞熟,敲去泥殼,雞毛也隨泥脫落,頓時香氣四溢,叫花子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後來,這種泥烤技法傳入菜館、酒樓,廚師們又不斷改進,“叫化童雞”的名聲遠揚。

 

 


龍井蝦仁


龍井蝦仁是杭州市傳統風味名菜,將茶飲與蝦仁融合,整體清新軟嫩。蝦仁玉白、鮮嫩,茶葉清香,色澤雅麗。蝦中有茶香,茶中有蝦鮮,食後清口開胃,回味無窮。


相傳,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在杭州茶農家喝到一杯龍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備,暗抓了些茶葉離去。後來在市內餐館用膳,叫店夥計用此泡茶,店夥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訴店主。店主正值烹調蝦仁,驚慌中竟把店夥計手中的茶葉當作蔥末撒到鍋內。想不到這道茶葉蝦仁色澤雅麗,滋味獨特,吃得乾隆點頭稱好。此後,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傳至今。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周恩來總理在杭州設宴招待,菜單上就有龍井蝦仁。

 

 

西湖蓴菜湯


蓴菜是杭州西湖著名的特產,用蓴菜製成的“西湖蓴菜湯”又名“雞火蓴菜湯”,蓴菜翠綠,雞白腿紅,色彩鮮豔,滑嫩清香,湯純味美,是杭州傳統名菜。


杭州西湖種植蓴菜已有悠久的歷史,明代《西湖遊覽志》就有記載。相傳清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每到杭州都必以蓴菜調羹進餐。蓴菜不僅因味道清香,營養豐富,而且“蓴羹鱸膾”、“蓴鱸之思”的典故,早在《世說新語》中就已出現,成為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蓴菜湯又寓意著深厚的思鄉、思國之情,故而近年來,一些國外歸來的僑胞、遠離家鄉的遊子,來到杭州,也常樂意點食這道名菜,寄託自己的情思。

 


西湖醋魚


又名“叔嫂傳珍”“宋嫂魚”,是杭州市傳統風味名菜,西湖醋魚主以草魚烹製,先將草魚餓養一到兩天,促使排泄盡草料及泥土味。成品色澤紅亮,肉質鮮嫩,酸甜清香,口感軟嫩,帶有蟹味。


據清代《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西湖醋魚為宋代名廚宋五嫂創制,時名“宋嫂魚”;另據載,“西湖醋魚”名稱是始於清代。


相傳宋朝杭州西子湖畔,有宋姓兄弟兩人,隱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不料哥哥被官府迫害慘死,弟弟也得罪了官府。宋弟避難臨行前,宋嫂特意燒了一條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宋嫂為何魚怎麼燒成這個這般,宋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麼去世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老百姓受欺淩的辛酸,也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後來,宋弟考取功名回到杭州,報了殺兄之仇,可這時宋嫂已經音信全無。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間吃到一道魚,就是他當年離家時宋嫂燒的味道,於是連忙追問,才知道正是他嫂嫂所做。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興,就辭了官職,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

 


油燜春筍


油燜春筍是杭州市的一道傳統名菜,該菜品選用應季出土的嫩春筍,以重油、重糖烹製而成,其色澤紅亮,鮮嫩爽口,鮮鹹而帶甜味,令人百吃不厭。油燜春筍是1956年被浙江省認定為36 種杭州名菜之一,2012年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系列美食之一。



推薦餐廳:


樓外樓


杭州樓外樓菜館是一家名聞中外、有170多年歷史的名餐館。它坐落在美麗西湖的孤山腳下,創建於西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創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從紹興來杭謀生的落第文人。他從南宋詩人林升的詩中取了三個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為“樓外樓”。


最初的樓外樓僅是一處平房,是很不起眼的湖畔小店。但店主善於經營,又烹製得一手以湖鮮為主的好菜,特別是他很重視與文人交往,使樓外樓成為文人雅士遊湖小酌的首選。


1926年,洪氏傳人洪順森作了翻造擴建,將兩層樓改建成有屋頂平臺的“三層洋樓”,內裝電扇、電話,成為當時杭州頗有現代氣息的酒家,生意更為興隆,光臨過樓外樓的名人政要數不勝數。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樓外樓迎來了新的發展期,但至1952年下半年,員工也還只有14人。1955年,樓外樓申請公私合營被批准,使這家百年老店改變了私人小店的性質。公私合營後的樓外樓得到了政府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各方面都大有起色,特別是在恢復名菜特色上更是成績斐然。1956年,省人民政府認定杭州名菜36道,其中有10道就是樓外樓提供的。1980年,樓外樓被列入杭州市體制改革試點單位;1983年實行了承包;1984年民主選舉經理;1999年9 月,進行了由全民所有制改制成國有法人和企業職工共同持股的多元投資主體的實業有限公司。


周恩來總理九次蒞臨樓外樓已傳為美談佳話,樓外樓還接待過西哈努克親王等眾多國外貴賓。G20杭州峰會期間,樓外樓承擔了外國元首配偶的午宴接待任務。如今,樓外樓更是享譽中外,成為杭州的一個城市記憶和符號。


地址 : 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30號

電話 : 0571-87969023

 


皇飯兒


皇飯兒酒樓原名王潤興,座落於杭州市河坊街,飯店創立於清乾隆年間,歷史悠久。是浙江省老字型大小企業,被業界稱之為杭州城裏的杭幫菜代表之一。民間傳說,當年乾隆南巡時曾在此店吃過魚頭豆腐,大加讚賞,從此人稱“皇飯兒”,名聲大振。如今,很多市民辦酒席、家庭聚會也都喜歡來此一聚。


地址 : 杭州市上城區高銀街53-57號

電話 : 0571-87807768

 


張生記


張生記由創始人張國偉創辦於1988年,自創業初,張生記就“傳承杭幫文化、持續誠信經營”。堅守“用心服務、創新經營”理念,贏得了廣大食客擁躉和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按照傳統秘制的招牌名菜“筍乾老鴨煲”,在2012年被杭州市政府貿易局授予“杭州市民最喜愛的十佳精品杭幫菜”之匾,並永久入駐中國杭幫菜博物館。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張生記以杭州為大本營,在香港、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瀋陽等地戰略佈局,先後建立起具有相當規模的餐飲酒店十八家,成為中國餐飲杭幫菜系的卓越代表。曾榮獲“杭州市著名商標”“杭州商貿特色企業品牌”“杭州市餐飲業名店” “中華餐飲名店”等榮譽。


地址:杭州市雙菱路77號,近慶春東路

電話:0571-8602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