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菜系的歷史悠久,經過漫長的發展,杭州菜系在原本的基礎上衍生出了許多頗具本土特色的美食。或是有著南宋餘韻,或是講究藥食同源,或是以茶入菜,形形色色,妙不可言。如果將這些美食比作樂曲,確是“人間能得幾回聞”。
南宋菜肴:宋嫂魚羹
宋嫂魚羹這道名菜,在杭州已享有800多年的盛譽。相傳,宋室南遷,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時,汴京(今河南開封)有一位人稱“宋五嫂”的廚娘也隨之遷徙,在錢塘門外落腳並開了一家小食鋪謀生。
據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淳熙六年(西元1179年)三月,孝宗皇帝陪太上皇趙構乘禦舟遊西湖,“時有賣魚羹人宋五嫂對禦自稱:‘東京人氏,隨駕到此。’太上特宣上船起居,念其年老,賜金錢十文、銀錢一百文、絹十匹,仍令後苑供應泛索。”
從此,宋五嫂魚羹名聲大噪,一時間人們紛紛爭食,傳為都城佳話。宋五嫂因其魚羹“嘗經禦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
胡慶餘堂藥膳:養生石斛老鴨煲
養生石斛老鴨煲,使用人參、石斛、老鴨為主料,配方簡單,製作方便,但是其中卻蘊含著深厚的中醫養生理念。
鴨子要選用1年以上的老鴨。鴨肉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還是適於夏季清補的佳品,根據中醫“熱者寒之”的原則,鴨肉特別適合於苦夏、上火、內有虛熱者食用。石斛採用的是新鮮石斛,被民間稱為“救命仙草”。而對參的使用,更彰顯了這道養生石斛老鴨煲的獨到之處。根據四季時令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參種,因時制宜,將藥膳的中醫理論充分發揮,充分體現了中醫時令養生的原則。
茶菜:殊勝•茶園饗宴
《殊勝·茶園饗宴》在傳統杭幫浙菜的基礎上,精選食材,融合中西料理廚藝,結合國學,禪茶,留白,色彩,意境菜呈現方式:色、香、味、形、器、質等,達到出品營養全面,口感俱佳的效果。
全魚宴:幹鍋魚肚白
魚肚可以說是一條魚身上最肥、最嫩的部分,經過精心細緻的烹飪後,魚肚完全失去了原本的腥味,魚肉的口感鮮嫩滑口,微微的辣味則更加提升了整體的風味,令人讚不絕口。
臨安筍宴:醃篤鮮
醃篤鮮,其實就是鹹肉燒筍。臨安人將洗白的草豬肉醃制成鹹肉,做菜時配上鮮筍,燉足4小時,湯濃肉醇,鮮香誘人,同時保證了筍特有的鮮嫩爽脆。這道臨安特色菜,曾經作為典範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欄目。
桐廬十六回切
據《桐廬縣誌》記載,桐廬最負盛名的傳統酒席稱“十六回切”,名廚掌勺,色香味俱全,富有桐江風味。“十六回切”始於南宋,盛於明清,民間有桐廬的“滿漢全席”之稱(其實歷史遠遠久於滿漢全席),現已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六回切的數字的涵義,即表示喜慶吉祥,以及應季而食的理念。那麼,“十六回切”中的“回切”又是什麼意思呢? “回切”最初原意是食品提盒裏的小格子,用於分放各種果子和熟食點心,小販提行於街巷、碼頭,或梨園、茶樓等熱鬧場所叫賣。後來,在正餐之前,叫幾個“回切”的果子茶食以饗賓客。十六是吉數,寓意吉祥如意。再後來,以“十六回切”代替酒席前的茶敘,進而又代替整個酒席。
十六回切的筵席由乾果、鮮果、糖果、冷葷各4道為見面菜開席,依次上4熱炒、4大菜、4點心、4飯菜,共十六道。在開席時,將乾果、鮮果、糖果收回廚房,待宴席結束,重新裝盤上桌。
十六回切集炒、燴、蒸、炸、燒精湛手藝於一體,色、香、味、形極佳,是起自南宋的一種高貴宴席,也具有桐廬特色的一道名筵。
招財進寶,即翡翠蝦仁。此為頭道菜,因蝦仁形似元寶,過去年夜飯上把它比喻第一口吃進元寶。此菜顏色也如翡翠、白玉、黃金,按形似取吉利菜名。
五福臨門,即湯爆目魚花,桐廬傳統名菜。此菜按寓意取吉利菜名。如目魚改用肚尖,可改為湯爆肚尖。
八仙拜夀,即燴三鮮,原料多為魚圓、肉圓、熟火腿片、熟雞塊、熟肚片、魚肚、發皮、冬筍等。按寓意取吉利菜名。
帶子上朝,即糖醋帶魚。桐廬當地方言中 “魚”與“兒”同音,按諧音、寓意取吉利菜名。
面點小吃:貓耳朵
貓耳朵是杭州著名的知味觀的招牌小吃。用上等的白麵粉製作成如同貓耳的面瓣,然後配上各種食材,加入蝦仁、火腿、雞脯肉、香菇、乾貝、青豆而做等等,放在一起烹製而成。在口感上也十分豐富,鮮香的口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據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乘舟賞玩西湖時忽然下雨,眾人連忙避雨於船艙內。雨越來越大,下了許久都不見停,乾隆又饑又餓,問老漁翁有否吃食。老漁翁說有面但沒有擀麵杖,做不成麵條。正發愁之際,老漁翁的小孫女抱著一只小花貓走來說:“沒有擀麵杖,我來用手撚。”小姑娘將面撚成塊,狀似貓的耳朵,小巧可愛。她把這形狀怪怪的麵條下鍋煮熟後再澆上魚蝦鹵汁端給乾隆吃。乾隆見其不同尋常的模樣十分別致,吃後更覺得回味無窮,便問這叫什麼面,小姑娘回答說是貓耳朵。乾隆非常喜歡這道點心,回京後即召小姑娘為其做“貓耳朵”。自此“貓耳朵”成了杭州的一道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