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91165/2022-00173 文件编号 杭文广旅游提〔2022〕38号
发布机构 市文广旅游局 公开日期 2022-07-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第306号提案的回复意见

发布时间:2022-07-25 17:54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 点击量:

尊敬的民进杭州市委员会:

贵委员会在市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的《关于以优秀地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创新 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建议》(第306号提案)已收悉,衷心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贵委员会提出的建议与我局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推动优秀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精神激励、道德滋养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局已会同市政法委、市园文局等有关部门进行了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注重乡村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挖掘

持续挖掘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提高群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市域范围内地域文化遗产的发现、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尤其是大力推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每年持续保护和修缮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2021年完成70处,2022年将完成50处;五年内将新增10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2022年建成50家;启动全市宋代文物调查,共排查各级宋代文物保护单位(点)81处;完成德寿宫遗址、净慈寺遗址等宋代遗址的考古调查;目前新一批省保单位、市保单位推荐工作正在开展。通过深度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为重塑乡村文化的价值理念、保持地域文化吐故纳新的生命力奠定基础。

大力推动乡村非遗文化传承,挖掘弘扬新时代优秀乡村文化。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形成了市、县、乡镇“三位一体”,非遗机构、非遗专家、保护单位、传承人、社会力量的“五力合一”“全民参与”的杭州模式,深度挖掘提炼乡土文化。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戏曲曲艺三进”等系列品牌活动,将留存于乡村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戏曲曲艺项目等,重新搬上舞台向杭城百姓进行展演展示。今年,我局还将在全市开展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创建培育工作,以振兴传统工艺、打造文化标识为目标,依托本地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重点带动当地尤其是农村就业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目前共发动培育区、县(市)创建工作站和工坊共61个。通过开展非遗区域性保护、宣传,持续创新非遗传播载体和形式,激发传承主体活力,增强乡土文化的地方认同和民众自觉,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弘扬传播。

二、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

推进民生实事建设,打造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新空间。2022年,我局以浙江省民生实事——“浙文惠享”工程为带动,联合区、县(市)文广旅体局在全市范围内建设85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6个城市书房和13个文化驿站,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区、县(市)突出“宋韵文化”“大运河”“茶文化”等杭式文化符号,围绕区域文化地标和新型文化空间,通过整合“文化圏+志愿服务”“+科普教育”“+乡村旅游”“+职工服务”等形式,逐渐形成“聚益格”“围垦文化”“田园汇”等多元功能服务,努力打造网红文化生活圈。

推广文化管家机制,开辟提质增效的服务新路径。“文化管家”是第四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由政府出资购买社会化服务,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向老百姓提供包括场馆管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培训讲座、团队建设、品牌创建、数字化服务等七大服务。“文化管家”引进社会化服务模式,改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传统供给模式,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文化活动带入乡村,实现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通过“以一带多”的形式,帮助搭建“三团三社”(合唱团、民乐团、艺术团、文学社、摄影社、书画社),提高镇街文化设施利用率,实现由“去一次”到“留下来”的转变;探索“演员+群众”模式,挖掘基层文化能人,培育群文活动骨干,增强基层文化服务“造血”功能,实现由“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目前,“文化管家”机制已在杭州11个区、县(市)148个乡镇(街道)落地,覆盖2061个村(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个数34个,入驻管家人数339人,累计培训乡村文艺队伍3000余支、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

加快数字化改革,推进文旅融合的数字化服务提升。试点建设(未来)社区、乡村“i”杭州文旅服务中心,设置图书阅览区、文化展示和体验区,通过触摸屏落地数字文旅服务场景,例如数字阅读、文化活动、在线博物馆等,线下引导开展读书沙龙、艺术交流、观影等文化活动,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制定《“i”杭州数智文旅共富场景建设指南(试行)》。推出桐庐县深澳村、淳安县下姜村、建德市山峰村等首批试点建设单位,试点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共富驿站”,通过设置展售文创产品、农副特产的“i”小柜、开设文旅“线上超市”、开展文旅直播等形式,推动(未来)社区、乡村共富建设。

三、积极推进乡村治理手段的创新

推进“共享法庭”建设。去年11月26日,我市召开了全市高质量推进“共享法庭”建设现场推进会,全面部署“共享法庭”建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简易便行,依托镇街、村社、行业组织现有硬件设施,以“不增编、不建房、快落实、广覆盖”为原则,以“一根网线、一块屏”为标准配置,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庭等软件模块,在镇街、村社两级设立“共享法庭”,同时在金融、保险、物业等行业协会,以及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设立“共享法庭”,充分发挥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调解培训等六大功能,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高效利用。目前,各地实现镇街“共享法庭”100%全覆盖、村社“共享法庭”建成率达74%,建成特设”共享法庭”74个,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927件,普法宣传1850场17万余人次,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加强调解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共建立村调委会1935个、配备调解员7783名,社区调委会1223个、配备调解员5644名。2021年村社换届以后,我市90%以上的村社调委会主任由村社书记担任。通过年度分级培训,对基层调解员进行常态化培训,规范调解工作流程。2021年市司法局、市法院、市妇联等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线上人民调解员培训6场、累计参训5万余人次。

四、以优秀地域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创新的后续工作计划

重塑乡村文化的价值,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认真督促县(市)按照“四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大剧院)、区按照“三馆”的要求进行重点场馆建设。以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抓手,提升一批具有鲜明标识度的文化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公园、传统村落和古村落,打造一批以“雅生活”为主题的杭州品质生活展示中心,创意性改造一批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礼堂。到2025年,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村(社区)全覆盖、城市书房和文化驿站乡镇(街道)全覆盖。全面推广“文化管家”模式,结合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进一步完善总馆下派专业文化员制度,优化总馆向分馆输送服务,通过专业化指导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倡导乡镇(街道)优先使用区县级配置,同时结合自身条件,采用常驻式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村(社区)结合自身需求和条件采取常驻式或点单式等方式开展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形成机动灵活、效能突出、上下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塑造多元性治理主体,推动乡村文化治理走向善治。推进自治文化建设。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自身战斗力、群众组织力,不断筑强乡村治理“主心骨”的基础上,组建自治组织管理日常村庄公共事务,落实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民主”,通过共同体纽带促进村民自治,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减少基层政府工作负担,促进服务性政府职能转型,凝聚民心民力。构建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多元化解机制,是强化城乡统筹,锚定乡村矛盾纠纷化解,以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为先,进一步丰富拓展现有的载体和抓手。加强调解队伍建设,落实专职人民调解员,强化经费保障,落实一定标准的“以奖代补”补助和必要办公经费;建立区(县、市)或镇街调解专家库,为村社调委会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类案指导”制度,“以案说法”推广调解技巧和法律适用;在巩固“和事佬”“老娘舅”等本地调解品牌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优秀资源人民调解员在镇街、村社建立以个人名字等命名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将村规民约纳入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内容,保证村(社区)调委会依法调解。

丰富文化治理内容,保障文化治理的可持续性。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义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区宣传教育、法制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与行动,注重典型示范,培养一批新时代先进模范人物。保存和改良优秀传统的伦理文化,开展婚商嫁娶革新行动、倡导尊老爱幼公序良俗、宣扬优秀乡土人物故事和信仰文化; 汲取和融合优秀的现代文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乡风民风评议、开展优良家风培育行动、开展先进文化惠民行动等。探索数智文旅共富体系建设,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将文旅服务融入未来乡村建设中,激活乡村资源、人员及产品的流动潜能,继续探索“i”杭州数智文旅共富体系建设,试点打造文旅赋能城乡共富“杭州样板”。

在奋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的过程中,我局将继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推进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振兴。再次感谢贵委员会对杭州市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