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没想过再离开!在深澳古村,这60多位年轻匠人有了第二故乡 【文旅赋能·乡村共富·杭州实践】系列报道⑦
过去来深澳,走在这2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上,听得见脚步声笃笃。如今再来深澳,老街蜿蜒如初,从地理上看,3米宽的巷子也不曾增减一分,只是再少有时间留下一团清寂,不仅是来来往往的游客多起来了,也有一些年轻工匠,来了,就没想过再离开。
去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全市推进文旅赋能乡村“6+X”计划,深澳村作为桐庐县美丽乡村3.0版首批综合示范村之一,引进社会资本3000余万元,打造“深澳百匠慢生活态文化综合体”。
一方面,这个古老的村落频频向年轻匠人、创客抛出橄榄枝,吸引大家集聚,形成有记忆点的文旅地标;另一方面,她也一如既往地照护好这一幢幢始建于明清的青灰墙瓦,守住这方水脉的清澈流动,让乡村依然是乡村的模样。
“我们深澳的‘澳’字是带三点水的,如果你从杭州开车来,一下高速就能看见我们‘深澳’两个字了。”
深澳村的老书记申屠肖山,今年72岁,精神矍铄,讲起故乡的水,言语中难掩得意。“这个‘澳’字,有一个意思是停船的地方,过去,我们这里也走船只,但很少有外乡人来,更别说留下,今年不一样了,来了很多有趣的年轻人,他们挺不错的。”
行走在深澳古村,每每走过一个转角或是相邻的几户人家,总会偶然遇见一处坎井或是水塘,倚在水塘边,时不时还能见着簇拥而行的锦鲤。
深澳古村因水系闻名。申屠肖山讲:“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据我所知,我们村落的水系,至少有暗渠、坎井和水塘三个层面,而且布局独立。我小时候,村里还没接自来水,人们取饮用水是一边,倒生活污水是另一边,一直都很拎得清的。”
好水养人。平时出门,申屠肖山也会带上茶杯。他说:“我们深澳的水是软的。现在村落里用的自来水是大湾里的山水,先流入应家溪,再汇入富春江,我们泡茶的水,是应家溪的水,和别处不同的。” 在深澳,村里最长寿的老人宋志云,今年103岁。有游客来旅行,遇上她在晒太阳,也会想去拍张合影沾沾福气。
八年前,山西人宋凯和涑南来到杭州创业,宋凯做鲜花饼,涑南制香,这两门手工艺对用水的要求都很高,他们每天清晨去取虎跑泉水。
一次旅行,他们来到深澳,一见如故,决定留下。在涑南的工作室,陈列着黄柏、龙脑、决明子、川穹等各式各样的基础中草药。涑南说:“我听说,有的香水调配师担心自己的嗅觉不够清醒,会在调配发生冲突时,专门去闻一下咖啡的香气,在深澳,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困扰,调香时,如果觉得气息被打断了,只要站在工作室门口,呼吸一下,就会又回到那种最理想的平衡。
当初决定留在深澳,涑南主要被这里旧时光的气质打动。深澳古村有4万平方米的古建筑村落。不仅文韵悠长,而且物流通畅,走上几百米,蔬果摊、电动车维修、服装店等一应俱全……
记者去采访那天,杭州城区的蒋阿姨专门来涑南的店里,取之前订制的药枕。问涑南为什么不开通线上销售,他回答并不是刻意回避,实在是因为太忙。
宋凯和涑南同年成为新“深澳人”后,他没有再做鲜花饼了。“我不断向我的朋友介绍深澳,后面自己干脆创建了公司,做文化旅游。”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是,今年已经有60多位手艺人来到深澳,并留在深澳。
宋凯讲,在找寻有缘的手艺人时,最忌讳的就是货品商业化。“我们不是出租店面,找人来卖货,我们是要找真正的手艺人,而这些手艺人又愿意把自己青春的一部分留在这里,不是昙花一现,是要在村落生活,把这里当成家,有烟火气,有人情味。”
元善堂食疗的创办人曾德恩来自河南南阳,他和妻子带着一双儿女来到深澳,不仅要做给人安慰的艾灸和膏方,一方面也是为了生活。
午后,在曾德恩工作室两米多高的落地玻璃窗前,暖阳正丝丝漫漫地铺陈开来,澄澈透亮。曾德恩说:“这里太理想了。之前我们也在一线城市打拼,女儿总觉得没地方好玩,但来到村子里不一样,以村口为原点,东面走5公里是山野,西面走5公里是江水。我每天都能听见她亮堂堂的笑声。”
曾德恩熬膏方,需要砌一个直径超过1米的土砖灶台。“深澳的村民特别仗义,他们帮我搬砖。我觉得没什么好回报的,听到有村民说肩膀不舒服,就请他到我这来,我帮他做艾灸。”
枯木艺术、竹子手作、金缮修复、马帮烤茶……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店铺相继来到深澳,不约而同的是,他们都有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志气。
枯木艺术的创立人小张,之前在云南做木雕,现在他接到的设计订单里,来自全国各地。不忙时,小张招呼这些村落里的年轻匠人来他这里,围坐在他自己动手做的旧木桌边,烤橘子。小张说:“这里好玩的人太多了,很多点子也是大伙你一言我一语互相给予的。”
截至今年11月,已有40余家业态入驻深澳老街,预计全年落地60余家,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集手创和体验于一体的深澳百匠古街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教师金龙军过周末时,来到深澳古村,被这些新入驻的手工匠人吸引,主动和村委联系。今年暑假,该校朝鲜语系18级、19级、20级的学生一起来到深澳,他们的实践项目就是体验学习传统手工艺。
金老师说,“学语言,主要是为学文化。学生们来到现场一一走访后,主动提出要拍摄深澳百匠系列专题片,分别采访了从事香囊刺绣、扎染、传统灯彩的10位手工艺人,并在专题片配上韩语和英文字幕,希望更多人了解到,在浙江这样一个古村落,有这样一群致力于手艺的年轻匠人,离梦想很近。”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深澳古村作为研学课堂。近期,江南镇推出的《深澳百匠探美育》研学课程,深澳小学每周三组织二至五年级的学生到深澳老街体验百匠传统文化技艺,已有100余位学生参与。无法预知的是,随着一波又一波年轻匠人的驻足,这座始终静定的村落会有多少生机勃勃渐渐沉淀,一样不可估量的是,随着一程又一程研学的开展,又会有多少心灵因此得以映照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