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铭中的吴越国:纳土归宋的前前后后

发布时间: 2021-11-23 13:00 来源: 市文广旅游局 点击率:

最近,杭州碑林有个展览:石铭江南——钱氏吴越碑拓展,在安静的劳动路上,开了许久。

20多方墓志,静立其中,贯穿五代宋初吴越国时期,上起后梁开平二年(908),下讫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有早年发现于洛阳的北宋端拱二年(989)吴越国王钱俶墓志等,许多全新的历史信息,得以重现。而镌刻在摩崖、石碑、塔幢上的题记,在吴越都城杭州也发现最多。此外,北存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重妆修壁龛功德记”,南有福建福州“重修忠懿王庙碑铭”,吴越国王钱俶发愿文手书十分珍稀。

这些展品“不好”看,跟“精美文物”也搭不上边,很多人看5分钟大概就想走了。但有一个人,他多想大家停一停,凝视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字,看看那些发生在杭州字字句句,发生在吴越大地上的真实故事。

“2003年4月23日发现、25至27日发掘清理的海宁智标塔元代地宫,是我十二年考古生涯中最后一个主持的项目。”

一篇题为《海宁智标塔元代地宫出土的吴越国钱俶时期佛教遗物》学术文章的开头,不易察觉的情感。

2001年3月11日上午9点,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做了电视直播。黎毓馨作为考古领队,在淤泥一角,看到了残碑——《华严经跋》断碑,吴越国王钱俶亲作。

雷峰塔遗址出土的吴越国王钱俶《华严经跋》拓本

雷峰塔考古发掘,整整20年过去了。

调至浙江省博物馆工作后的黎毓馨,研究方向转为吴越国时期佛教文物和中国古代佛塔地宫。这20年,他始终在找吴越,找归宋前夕,那些细枝末节,那些“全新的历史”。

找,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不是爬文献,而是在文献典籍之外,寻找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墓志、摩崖、石碑、塔幢题记和石经,千年不朽,保存了吴越建国历程、治国方略、地理典章、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丧葬礼仪、宗教信仰,是研究吴越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可视为吴越国实录。

为何要找?吴越国何为?

无需回答,大宋王朝的背诵默写天团,已经向你走来——

苏东坡在《表忠观碑》里表白:

“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

欧阳修感叹:

“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

唐末纷乱,临安乡人钱镠趁势崛起,统一两浙,建立了吴越国,定都于杭州。杭州第一次成为都城,它打破了地方的均衡,从此成为东南第一州,傲视周围州郡。

唐宋之间,八十多年。钱镠及后继子孙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历经三代五王,奉五代、北宋王朝为宗主国,保境安民,国力殷实。在钱氏诸王用心经营下,处于征战不休时代中的吴越之地,保持了繁华与安定,从公元907年一直延续到978年,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立国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

尤其是末王钱俶纳土归宋,使得“保封疆于边微,家世承袭,已及百年”的吴越之地完壁归宋。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越成为乱世中偏安东南的富饶国度,莫不与钱氏有关。

吴越钱氏,宋韵前世。

千年宋韵,吴越亦在其中。吴越国的底子,钱镠定下的杭州城址“腰鼓城”,奠定了后来南宋临安城的样貌,这也是属于浙江的宋韵个性。

吴越,胜览。

天文、水利、建筑、航海等科技成就独树一帜;商贸繁荣,手工业兴旺,丝织、制瓷、琢玉、金银加工、线刻铜镜、雕版印刷诸项,胜览历历在目。考古发掘所获礼佛供具,金铜造像、阿育王塔、经卷法宝等类,珍品比比皆是。

厦门大学教授周宁写过一本书叫《光来自东方》,说的是马可波罗回去以后,把东方的文明带到了西方,点燃了西方的文艺复兴,所以叫光来自东方。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宋韵之韵,来自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