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杭州旅游经济运行分析
上半年,全市旅游业紧紧围绕“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统筹实施旅游国际化、旅游全域化战略,旅游营销亮点纷呈,景区建设扎实有效,产业融合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平稳向好,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情况
1-6月,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8266.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4%;实现旅游总收入1421.68亿元,同比增长13%;旅游休闲产业实现增加值440亿元,增长11.0%。
分市场看,1-6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8074.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4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92.62亿元,同比增长13.29%。入境市场方面,1-6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91.64万人次,同比增长6.0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11亿美元,同比增长8.4%。
(二)各行业经营发展情况
1、饭店行业
1-6月,全市纳入统计监测的饭店累计出租客房727万间夜,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客房平均出租率为58.4%,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平均房价为417.74元/间•天,同比增长2.21%。上半年,在过夜游客平稳增长的带动下,饭店经营状况较为稳定,平均房价稳中有升。
2、旅行社行业
1-6月,全市旅行社累计接待游客266.69万人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45.07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1.62万人次。
1-6月,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总人数为106.3万人次,同比增长30.56%,其中:组织出国游99.85万人次,组织港澳台游6.45万人次。越南、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是出国游主要目的地。
3、旅游景区(点)行业
1-6月,全市各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6970.63万人次 ,同比减少0.66%。其中:各收费景区(点)接待量为3487.78万人次,同比减少3.43%,实现门票收入14.33亿元,同比增长7.16%;免费景区人数为3482.85万人次,同比增长2.27%。上半年,西湖、河坊街、千岛湖、西溪湿地等核心景区客流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是拖累景区接待人数增长的主要原因。
4、乡村旅游
1-6月,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867.11万人次,同比增长13.57%;实现经营收入25.46亿元,同比增长34.02%。乡村游客中,过夜游客人数为463.93万人次,占总游客数的16.18%;一日游游客数为2403.19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83.82%。总体上看,乡村旅游市场还是以一日游游客为主。
二、旅游经济运行特点
(一)国内过夜游客平稳增长
上半年,新版杭州旅游宣传片《聆听杭州》正式发布,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百度搜索“聆听杭州”相关结果达到265万次、网络视频传播量达到600余万次以上,成为杭州旅游推广的创新实践案例。同时,为加强与高铁沿线重点城市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优化杭州旅游国内中远程客源市场结构,瞄准华中、华南地区,先后赴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开展系列旅游促销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1-6月,全市接待国内过夜游客4234.87万人次,其中,住宿设施接待量为3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85%,实现了亮形象、推产品、拓市场的精准营销预期目标。
(二)入境市场“头部效应”明显
为进一步拓展欧美等入境旅游中远程市场,优化改善境外客源结构,提高我市旅游国际化程度,与美国地铁局合作在纽约推出以“一张地铁卡、联通两城市”为主题的“最忆是杭州——杭州纽约联名地铁卡”,进一步提高了杭州旅游在北美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同时,《聆听杭州》宣传片也在美国CNN空港新闻频道、国际欧洲频道、国际亚洲频道全面投放,整合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资源,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杭州形象。1-6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小幅缓升,其中前十大客源市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和新加坡)占比高达74%,市场格局趋于集中,“头部效应”依然明显。
(三)过夜游客仍集中于主城区
目前,主城区与西部五区(县、市)的旅游发展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全市住宿单位接待过夜游客仍集中于主城区,占比超过60%,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西部五区(县、市)仅占14%左右,西部区(县、市)仍要提高统筹抓旅游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切实加快生态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产业优势转化。
(四)景区客流增长乏力
上半年,核心景区客流均有不同程度下滑,西湖、河坊街、千岛湖、西溪湿地、湘湖五大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分别减少9.39%、3.11%、9.09%、5.24%和23.78%,仅宋城、灵隐、京杭大运河景区保持正增长。近两年,杭州新的旅游项目乏善可陈,依然靠西湖、千岛湖、西溪、灵隐、宋城等打市场,景区客流面临增长“天花板”。
四、下一阶段发展对策
(一)深化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一是全力办好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主动对接文化和旅游部,全力以赴做好9月份在杭州召开的中美旅游高层对话的有关住宿酒店、会议场地、踩线考察等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同时抓住机遇,举办杭州旅游专题推广活动1场,安排杭州特色旅游产品体验3项,深度开展美国市场的宣传营销。
二是举办第二届杭州全球旗袍日。针对欧美市场,围绕杭州山水与丝绸文化体验之旅,整合丝绸博物馆、浙大、浙江理工、大关小学、雅莹、葳芸等资源,策划实施以“杭州特色旗袍”为核心的创意活动,打造极富杭州人文特色的品牌活动。计划于9月份在美国硅谷、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杭州西湖、中国丝绸博物馆相继举办一系列中外女性、少年共同演绎的旗袍秀,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旗袍”、“山水实景”与“声光科技”等元素有机融合,推出杭州旗袍特色旅游线路、文创产品,形成政府企业联合、境内境外呼应、线上线下互动的营销格局。
三是积极拓宽国际会议引进。完善会奖引进政策,持续推进日常营销工作。发挥国际会议竞标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梳理国际会议线索,开展第八批“杭州会议大使”聘任工作,精准地开展竞标工作。实施“独角兽·峰会杭州”公关营销项目。借助杭州优势产业的发展契机,邀请杭州本地互联网、科创、金融、新能源等独角兽企业掌舵人、行业影响力人物、会奖行业意见领袖,开展以“独角兽·峰会杭州”为主题的系列线上线下会奖公关营销活动,提升杭州作为商业会议、奖励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升产业影响力。
(二)推进旅游规划和景区管理
一是进一步推进新增亮点旅游产品打造。编制《杭州市“拥江发展”战略旅游专项规划》,推动形成“三江两岸”水上、岸上旅游项目互动的拥江旅游线路开发机制,打造水陆“黄金旅游走廊”。全力推进钱塘江夜游和钱塘江-富春江水上黄金旅游线,以钱塘江为轴线带动旅游产业提升发展。以“杭黄高铁”开通为契机,强化拥江旅游产品的整合营销,合力打造“名城(杭州)、名湖(西湖、千岛湖)、名山(黄山)”新“三名线”品牌,着力拓展国内中远程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以钱塘江唐诗之路为文化脉络,打造钱塘江岸上、水上串珠成链的文旅融合产品、线路。
二是进一步推进景区创建和管理。紧盯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及配套酒店等旅游大项目建设进度;紧盯湘湖跨湖桥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紧盯景区村庄规划建设指导,年内完成50家省3A级景区村庄验收命名;加强对A级景区服务质量日常检查、复核检查和3A级景区创建验收,全年计划累计检查次数将达到120次左右;继续做好下姜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工作,在民宿提升和4A景区创建方面做出成效;实现全年旅游项目实际投资超过150亿元。
三是进一步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指导淳安、建德、富阳科学合理编制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完成《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期实施评估报告》,推进《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三)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全力做好旅游+特潜产品融合。围绕美食休闲、茶楼、康体养生、美容美发、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特色购物、特色民宿八类休闲场所,组织创建40家左右特色休闲示范点。举办“2018杭州特色休闲示范点推广季”活动,对杭州特色休闲示范点资源、产品及企业进行事件营销和融媒体宣传推介。
二是推进民宿产业发展。在全市开展“最佳民宿”和“优秀民宿”评先评优活动,规范民宿经营,推动区域性、品牌化的旅游民宿发展新模式;邀请台湾专家进行民宿专题培训,组织民宿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培训,强化民宿管理理念,提升民宿从业人员素质;组织民宿业联合促销活动。在十一黄金周前发布十条精品民宿旅游线路,助推杭州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丰富杭州旅游产品供给。
三是推进杭州都市圈区域合作。加强杭州都市圈旅游产品宣传,整合推出十条都市圈旅游精品线路进行多矩阵、全覆盖的媒体宣传;组织都市圈城市赴境外开展境外联合促销,进一步打响都市圈“江南绝色·吴越经典”旅游品牌;组织举办杭州都市圈发展培训班,扩大杭州都市圈旅游从业人员视野,推动杭州都市圈区域旅游国际化发展和营销水平提升。
(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一是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深入。认真抓好牵头协调职责,以“无臭、有纸”为目标,压实目标责任,按照时间节点抓好落实;继续推广“杭州找厕所”微信小程序,在全市公共厕所、旅游公共服务场所、旅游社、宾馆饭店全面推广小程序二维码,解决市民游客“如厕难”等问题;推广厕所智能化设点成果,重点在湘湖、西湖、西溪湿地等高等级景区厕所建设智能化设施设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
二是全力做好“杭州优质旅游计划”。发挥市旅游行业质量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指导相关协会组织评选好旅行社、宾馆饭店、景点景区、民宿、导游等五个行业优质企业或个人的创佳活动,在行业内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高质量发展浓厚氛围,多方合力打响“杭州优质旅游计划”品牌,打造“放心旅游在杭州”的形象。
三是完善现场、电话、网络“三位一体”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以全域覆盖、“一站式”服务为目标,不断优化旅游咨询点网络布局,重点加强交通枢纽(机场、高铁车站、客运码头)、特色街区、乡村旅游特色区域旅游咨询的布点;进一步完善旅游咨询点延伸服务功能,对现有咨询点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在“呼叫中心一体化”基础上,推动实施网络信息咨询联动机制,线上线下相互结合,进一步完善现场、电话、网络“三位一体”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五)强化旅游行业监管
一是持之以恒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发挥市旅游委员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根据季节特点重点做好防涉水旅游项目、防台防汛、防冰雪灾害的安全。巩固“安全产生月”活动成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强化景区(点)的消防、游乐设施设备、涉水项目等专项检查和应急救援演练,最大限度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二是持之以恒抓好行业文明工作。继续深入推进文明旅游进场站、进景区、进广场、进宾馆、进门市、进社区、进校园等“七进”主题系列宣传活动,让文明旅游,成为时代风尚、行动准则。
三是始终抓好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深化1+3+X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构建旅游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铁腕管理、重拳出击,对“野导”拉客、不合理低价游、非法经营、虚假宣传等旅游乱象,要加大整治力度。开展暑期旅游目的地环境秩序专项整治、秋季旅游旺季西湖景区环境秩序集中整治,突出重要时节的整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整治工作督查,突出重点区域面上秩序的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