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91165/2019-01164 | 文件编号 | |
发布机构 | 市文广旅游局 | 公开日期 | 2019-05-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9-05-14 03:24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 点击量:
“十三五”时期,是杭州深化改革创新,实现高起点上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对于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建成文化强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依据,与《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社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规划》、《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划相衔接,明确未来五年我市公共文化发展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作为“十三五”时期杭州市高水平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实施范围为杭州市域九区四县(市),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规划基期为2016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建设“文化名城,文化强市”战略目标,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推进。“十二五”期间,城乡文化设施不断升级、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全国前列。
1、四级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基本建成“城市十五分钟,农村三十分钟”文化活动圈。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4个,11个区、县(市)级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建成乡镇(街道)图书分馆164家、公共电子阅览室540个。全市共建有文化馆14个,12个区、县(市)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标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190个,基本建成符合国家三级以上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建成3028个。
2、六大惠民工程促进均等。一是配送服务激活群众文化。建立健全群文配送机制,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设立演出配送服务点436家。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万场以上,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二是文化低保服务弱势群体。每年针对农村贫困人员、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群体开展文化活动。已为4.26万户低保困难家庭减免有线电视入网费和基本视听维护费,为6117户低保困难家庭免费开通了数字电视电影频道。三是广播电视体系覆盖城乡。全市数字电视用户数共248.43万户,农村实际用户数达106.34万户。四是城乡电影放映体系形成。全市建有电影放映单位131家,具有数字电影院线等13条院线。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每年放映公益数字电影约2万场,每年观影人数超过百万人次。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建成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1个,建成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165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2782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社区)服务点全覆盖。六是全民阅读活动全面深化。每年举办一次全民阅读活动,形成西湖书市、文澜大讲堂等阅读推广品牌。建成2080家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
3、文艺精品创作走向繁荣。“十二五”期间,杭州共有8个项目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35个项目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5个项目获得全国群星奖。2014年,电视剧《焦裕禄》、《国家命运》等4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连续三届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首次实现省“五个一工程”七大艺术门类全覆盖。群众文化品牌深入民心,持续举办新春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元宵灯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市“西湖之春”艺术节、西湖国际音乐节、西湖读书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2015年“当好东道主·喜迎G20”文化活动声势浩大,“唱响杭州唱美西湖”爱家乡爱西湖歌曲征集评选发布等系列迎峰会主题文艺活动,共有120余万名市民群众参与。
4、创先创强活动取得佳绩。至“十二五”末,我市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1个,“全国文化先进县”5个,省级文化先进县10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5个,省级文化强镇31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98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下城区东新街道“农民工文化家园”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示范项目”。
5、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杭州图书馆完成市级和85%以上的县级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联通,开展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工作,推动本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公共图书馆“一证通”工程深入推进,基层服务点延伸至农家书屋。杭州文化馆被列为全国数字文化馆的试点单位。下城区“公共文化服务预告菜单”、拱墅区“文化智慧一点通”等数字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对接。
6、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杭州图书馆“多终端全方位数字服务平台—文澜在线”项目获第四届文化和旅游部创新奖。杭州文化馆群众文化“集约化、一体化”运行机制获文化和旅游部“群星奖”,杭州文化馆通过“校地共建”建有高校文化站21家,下沙高校文化站覆盖率100%,参与学生近万人次。《余杭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与管理创新》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类),桐庐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建设、拱墅区公共文化服务“三联”模式、江干区文化团队标准化等取得较好社会效应。全国省会城市第一部文化年鉴《杭州文化年鉴》(创刊卷)创编完成。
7、“1+X”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制定《加快推进杭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60条。各区、县(市)形成余杭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共服务规范、下城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规范、拱墅区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规范、萧山区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规范、江干区文化团队服务管理规范等7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8、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逐步形成。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采用政府补贴、企业冠名、社区文化基金会建设等办法兴办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2012)以及《杭州市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2012)等,扶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发展。在全国较早推出《杭州市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试行办法》,对公益文化产品实行政府采购,确保财政资金精准投入。
9、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收录专业人才1000名。选送80余名文化人才深造和馆际交流。对文化系统开展分类比、分层次培训。共聘用2316名专职宣传文化员,实现了全市行政村“一村一名宣传文化员”。出台了杭州市《关于加强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相关经费。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全市文化志愿者已超过30万。
10、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出台《中共杭州市委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一名城四强市”建设的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意见》、《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
(二)面临形势
1、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持续推进,法制保障文化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有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成为重要选择。文化与其它行业的融合趋势明显,“互联网+”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十三五”时期是杭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同时,也将对文化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当前杭州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我市迎来承办2016年G20峰会和筹备2022年亚运会、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城市国际化进入加快推进阶段,这都将为我市文化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空间,也将给杭州公共文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2、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排名中,我市综合实力排名前列,但仍有个别区、县(市)未建有公共图书馆或基础文化设施滞后。公共文化的财政支出,与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规模相比仍显不足,部分区、县(市)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转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文化项目运作、公益性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律和特征,以法治思维、改革方法和创新手段,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努力打造杭州公共文化发展的升级版,为全国提供更多杭州素材、杭州经验。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为契机,牢牢把握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和建设世界名城这一主线,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传承创新,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到各领域各环节。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文化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确立政府的主体定位,强化公共财政支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3、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调。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趋势,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新城和弱势群体倾斜,努力实现机会均等,进一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群体间服务差距。
4、坚持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和资金保障方式,促进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成城乡一体、服务优质、便捷高效、全民惠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着力打造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全省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显现。
——突出服务中心工作。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服务好G20峰会以及2022年亚运会前期工作,注重围绕中心更紧密,服务大局更有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
——健全文化设施网络。加快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进度,补齐设施短板,构建固定文化设施、流动文化设施、数字文化设施为一体的服务网络,着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标准化均等化。全面落实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完善“1+X”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更精准服务,推动市域内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开展智慧文化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提升远程服务能力,加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开展数字资源进校园服务,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
——推动社会化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
——提升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完善协调机制,推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健全供需对接机制。
——改善文化发展环境。讲好杭州好故事,助力国际名城建设,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十三五”时期杭州公共文化主要发展指标
(2016-202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推动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实施。以《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6—2020年)》为指引,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做到建设规范、管理科学、运营高效。加快推进杭州市广电监测中心、杭州市群众文化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推动杭州美术馆项目、杭州艺术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各区、县(市)建有独立建制、部颁一级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市、各区、县(市)建有符合标准的博物馆、非遗展示场所(馆)。推动上城区图书馆、江干区海塘遗址博物馆,富阳、临安等特色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完成余杭、下沙等区(经济开发区)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建设。
2、夯实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乡镇(街道)按照服务人口数建有单独设置、符合标准的综合文化站。中心镇文化站建设达到特级文化站标准,一级乡镇文化站达到90%以上。在省级特色小镇建设中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100%全覆盖,设有可供群众集体参与的多媒体视听室。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中心(文化礼堂)配齐必要的计算机、播放机、投影仪、音响灯光等设备。
3、加强文化广场(公园)建设。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的文化广场(公园)。一个街道至少设置一处文化广场(公园),占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用地落实困难的地区可采取分设的形式,但每处不宜小于300平方米。文化广场(公园)应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并加强日常维护,及时更新内容。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应搭建戏台舞台,到2020年,在文化公园(文体广场)内建成戏台舞台比例达到20%。
专栏1 公共文化设施优化项目 |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有五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非遗展示场所))。 新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应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镇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人口在5万人(含)以上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标准》;服务人口3—5万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服务人口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室外活动场地不低于800平方米。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建筑面积可累计单体站、分站及其他延伸服务网点的面积。
■村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里建设的农村文化礼堂,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其中讲堂不少于50平方米,具备演出、展览、科普、广播、阅读、影视、信息共享、体育健身等功能;尚未建设文化礼堂的村,结合基层服务综合设施建设,整合闲置中小学校等资源,建设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不少于300平方米、因地制宜配置器材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建有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新建社区文化活动室一般设置规模为300平方米,可结合社区中心、社区体育设施综合设置。
■其他设施:基层广电设施建设达到省颁标准;推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落实无障碍设施;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全民健身器材设置。 |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
1、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根据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实现一体化配送与运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帮扶机制,重点加大对城市新区,加快新城、新建大型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在城西和大江东区域建设中增加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配置必要的流动文化设备。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和区域文化联动等活动。
2、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积极开展公益性培训服务、演出展览和科技普及活动。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专项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无障碍设施,公共图书馆配备盲文书籍并为盲人阅读提供服务。加大对残疾人文化艺术指导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组建艺术团体,开展文化活动,力争残疾人社区活动参与率达到70%以上。
3、通过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制定出台市级高校文化站管理和服务规范,力争到2020年实现每个区、县(市)都能出台1项单项标准。完善现有各区、县(市)出台的单项文化标准,将具有推广性、示范性的县级标准上升为市级和省级标准,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1+X”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确保标准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三)推动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1、规范服务内容。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确定读书看报、看电影、看戏等基本服务项目,推动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相对接。积极开展公共场所阅报栏、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错时开放,并在服务方式上有新突破。
专栏2 文化服务标准化项目 |
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不少于30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 |
2.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2册以上,或总藏量不少于65万册;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8册。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 |
3.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每年组织送书下乡1.3万册次;县级公共图书馆对乡镇图书分馆每年流通不少于4次。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每年指导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 |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
5.乡镇有线广播联网率达到100%,有线对农广播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每天播出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6.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
7.通过直播卫星,免费提供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免费提供不低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免费提供不低于15套广播节目。 |
8.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实际入户率达90%以上;电视自办对农栏目每周达3档(含)以上,平均每档不少于10分钟。 |
9.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在城市和有线电视通达的农村地区,为城乡低保户免费提供基本有线(数字)电视节目。 |
10.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合理调整放映结构,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城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纳入农村电影服务。 |
11.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
12.根据群众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平均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6场以上。 |
13.国有剧院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不少于15场。 |
14.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 |
15.每个区、县(市)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5次;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举办文化节、读书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4次。 |
16.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美术馆每年分别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6次。 |
17.市、区县(市)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不少于6次。 |
18.乡镇(街道)之间每年组织跨区域联动不少于4次;村(社区)之间不少于2次。 |
19.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16次;乡镇(街道)综合站每月开展的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公益培训或讲座(含视频)不少于1次,全年不少于12次;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或文化礼堂全年不少于6次。 |
20.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8次。 |
2、统筹整合基层文化资源。推广拱墅区“三联模式”,按照属地原则,盘活存量,实现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活动、人才、信息共享。加强馆际合作,建立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等。推进城区网格化、全天候公共阅读服务,到2020年,市图书馆新建2座主题图书馆,建成10座24小时微型图书馆,新增2座24小时微型智能图书馆。推广高校文化站,实现在杭高校文化站全覆盖。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专栏3 社会设施免费开放服务项目 |
1.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错时、免费向社会开放,其中工作日每天早、晚相加不少于3小时,双休日、节假日每天不少于6小时。 |
2.公共体育场馆公益开放时间每天累计不少于6小时。 |
3.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文体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每周不少于40小时。 |
4.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免费使用。 |
5.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施门票全免。 |
6.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向社会免费开放。 |
7.统筹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提前1个月公布面向基层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大菜单”;新增文化服务项目或由于装修等原因暂停文化设施服务,须提前7天向社会预告。 |
3、推动示范项目引领。完成西湖区、江干区、下城区等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创建,力争全国文化先进区、县(市),第四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有新突破。通过示范创建,以点带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
(四)实施城乡智慧文化工程
1、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终端“智慧文化一点通”、杭州图书馆“文澜在线”、杭州群众文化网站等实现文化信息预报、电子文化地图发布、群众文化需求点单等功能。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扩大“悦读服务”、“悦借服务”覆盖,进一步实施包括家庭数字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等项目的数字资源推广计划,推动少儿数字资源向全市中小学覆盖,加快建设“市民文化书屋体验点”。推动24小时图书馆建设智慧化。加强群众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打造区域共建、服务多元、开放互动的文化馆互联网服务平台,建成智慧文化馆。为市,区、县(市)中小学学生提供数字资源进校园服务。
2、提高无线网络覆盖水平。到2020年,区、县(市)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全部免费提供WI-FI;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社区(行政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免费提供WI-FI;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3、加快数字资源建设。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采集、整合和评估机制,实现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和文化机构智能服务系统,加快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加快智慧文化社区建设,将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村(社区)文化中心(室),实现“一站式”服务。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统计数据报送机制。
(五)完善广电低保服务体系
1、确保农村广播电视“长期通”、“优质通”。进一步统筹有线、无线和卫星等各种覆盖手段,力争到“十三五”期间实现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户户通”。推进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和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出台长效管理机制和政策,落实人员、场所、维护所需资金,完善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宣传、广播和管理职能。
2、推进广播电视低保工程。根据民政部门确认的低保户群众,98%以上能享受到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的政策,努力做到“应保尽保”。继续落实保障资金,完成广电低保工程市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审核拨付及区县市财政补助资金的督促拨付。通过媒体和政府网站,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公示。
3、继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加快推进“电影进社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进程,确保每年300场“电影进社区”播放,并向流动人口集聚区和新建住宅小区覆盖。努力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水平,创新电影放映方式,指导各区、县(市)农村电影管理部门从“办农村电影放映”向“管农村电影放映”转变,通过服务外包、社会资本竞价方式,形成政府和相关企业及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农村公益性放映任务。
4、促进全民阅读活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每年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市范围开展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西湖读书节活动,在载体设计、活动形式中实现突破;凝聚阅读民间力量,支持读书会、书吧、读书沙龙等阅读志愿组织开展公益性的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组织民间阅读联盟,将“推进全民阅读”转变为“全民推进阅读”,建设书香杭州。推动全民阅读地方性立法。
(六)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1、推进社会购买服务。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购买服务目录,健全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外包政策。到2020年,在全市形成一批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的社会主体,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供给体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2、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鼓励面向基层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公益创投、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鼓励民间展示馆等公共空间建设。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文化礼堂的运营和管理。通过减免税费、表彰冠名、项目帮扶等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加强捐赠文化资产的登记、管理和使用工作。
3、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探索建立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礼堂等理事会制度。
4、创新基层管理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建立文化预报制度,建设统一的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文化活动讯息和数字杭州文化地图。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和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调动驻村(社区)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文化的管理和服务,形成多元联动格局。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进行管理,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务求实效。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应及时协调、跟踪和督查工作落实情况。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加强财政保障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依据当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制定出台《杭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助、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文化企业和各类社会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对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捐赠支出,按规定落实好税前扣除政策。
(三)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配齐配强编制人员和购买相应公益性岗位。制定出台《杭州市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专业人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文化类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新途径,科学设置职位资格条件和测评方式。建立文化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培训、评价制度。加强各级文化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对杭州文艺发展战略、创作评论、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支稳定的文艺评论队伍。通过与高校联建杭州市公共文化研究和培训中心,集聚一批理论联系实践的学者,建设新型智库。规范文化志愿服务,建立市级文化荣誉制度。
(四)开展考核评估
构建科学考评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市级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完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考评结果的应用,推动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单位考评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