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5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以下简称“西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城市中心区以西地带,分布范围4235.76公顷。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史迹闻名世界,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也是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作为价值独特的文化景观,它具有文化景观的三类特征“设计的景观”“有机演进的景观”“关联性景观”。
“西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型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它由西湖水域和湖西群山共同构成了旖旎秀美的湖光山色,其间分布了上百处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唐、宋大文豪白居易与苏轼所组织的西湖疏浚工程的景观产物“白堤”、“苏堤”,以及中国原创的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手法“题名景观”的最经典作品“西湖十景”。它们与历史悠久的、极富文化含义的西湖特色植物“四季花卉”和“龙井茶园”等相得益彰,使西湖山水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典型审美特性——朦胧、含蓄与诗意,产生了东方美学的最经典审美理念“诗情画意”。因此,“西湖景观”以其湖山皆备、四季分明、文化特别丰富、历史特别悠久的特色,承载了历朝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各种审美需求;并在中国“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文化传统背景下,拥有了突出的精神栖居功能,对唐宋以降的中国历代文化精英、包括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作用,成为他们持续不断地创造和营建的精神栖居地。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第77条“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评估标准”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标准(iii)、(iv)、(v)、(vi):
标准(iii):“西湖景观”为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隐逸、藏书、茶禅与印学等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作为长期演变而成的文化景观,它以特有的景观吸引力和文化魅力,吸附和融汇了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史迹——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赋予了西湖景观极为深厚的文化含量。
标准(iv):“西湖景观”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中国山水美学理论下景观设计的杰出典范,具有显著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它创始了“两堤三岛”景观格局,拥有现存东方题名景观中最经典、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杰出范例“西湖十景”,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13世纪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鼎盛时期文人士夫在景观设计上的创造精神;对18世纪的清代皇家园林和9世纪以来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地区的景观设计和造园艺术均产生过明显的影响,在世界景观设计史上独树一帜,拥有重要地位。
标准(v):“西湖景观”是利用古泻湖创造优雅景观、显著改善人居环境的杰出范例:它维系至今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见证了人们在西湖的自然沼泽化与人工反沼泽化的持续互动过程,以有机演变的方式将古泻湖改造成了风光秀丽的文化名湖,成为人们对水资源开展上千年持续不断地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在当代杭州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下,承担了城市发展的生态、文化与旅游功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享誉世界的城市风景名胜区延用至今。
标准(vi):“西湖景观”是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 “人间天堂”:它以“寄情山水”的文化特性引发了数量特别巨大、雅俗共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典爱情传说中《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场所,与《马可·波罗游记》以及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若干传世作品直接关联,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