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家级非遗“余杭滚灯”传承人汪妙林

发布时间: 2019-05-24 04:17 来源: 市文广旅游局 点击率:
  
    一个直径1米左右、重约15公斤的大滚灯在汪妙林手中前后舞动、虎虎生威。那一刻,这位75岁的老人笑起来像个年轻后生,“我小伙子的辰光,可以舞动100斤重的滚灯呢!”

  滚灯世家 从小练就了一手绝活 

  老底子,在余杭县翁梅乡一带,滚灯是乡下庙会表演的保留节目之一,拥有800多年的历史传承。滚灯是用毛竹片扎成1米至1.5米见方的空心大球,内嵌一个大红灯笼,表演者用双手把握,上下左右舞动起来,威猛阳刚。滚灯越大、动作越难,观众越兴奋,表演者也越有兴致。

  国家级非遗项目“余杭滚灯”传承人汪妙林,就出身于一个滚灯世家。爷爷汪阿长、大伯汪阿江、父亲汪生洪都是玩滚灯的好手。汪妙林16岁时辍学在家务农,空闲时就老缠着父亲讨教玩滚灯的招数,并且经常和一帮小伙伴扎堆玩滚灯,比谁玩的滚灯大、动作难、玩得溜,慢慢练就了一手绝活,比如用牙齿叼着滚灯像流星锤一般舞起来,叫珍珠吐丝;双手撑跳过滚灯后迅速用手反举,叫白鹤生蛋。

  一次表演 改变了他的滚灯生涯 

  1972年的一次表演,改变了汪妙林的滚灯生涯,也焕发了余杭滚灯的生机。彼时汪妙林站在高高的板凳上,将一只直径1.8米的滚灯腾空甩起。人群中有一位摄影师快速按下了快门,定格了精彩的瞬间。这位摄影师是当时临平镇文化站负责人张长工,深为流传在翁梅乡间的滚灯表演技艺所折服。之后,县文化站决定正式恢复翁梅滚灯表演,而汪妙林正是领衔表演的不二人选。

  几天后,汪妙林接到通知,到当时钱塘江一带最有影响力的“元帅庙会”上表演节目。简陋的舞台上,汪妙林精湛的滚灯技艺大放光彩,一举成名。此后,村里村外凡有滚灯表演的地方,总能见到汪妙林高大的身影,双手翻飞,把一只硕大的滚灯耍得风生水起、八面威武。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翁梅滚灯也正式更名为余杭滚灯,汪妙林还和他的朋友组建了余杭第一支农民滚灯队。

  最后一舞 让滚灯走出了余杭 

  如果说1972年的这张老照片唤醒了余杭人久远的记忆,那么1996年的一次机遇,则让滚灯走出了余杭。那一年,文化站再次牵线搭桥,翁梅农民滚灯队受邀参加在杭州柳浪闻莺举办的中日传统文化节暨民间艺术大串演。那一年,汪妙林已经51岁了,但精力还很旺盛。

  “早上还赤脚在田里喷药除虫,中午就和队员们一起赶往杭州。”汪妙林回忆,大家在柳浪闻莺摆开架势,把滚灯的9套27式动作舞得出神入化,日本客人观看表演后,连连竖起大拇指说,中国滚灯既像舞蹈、又像体操、还是杂技,太棒了!

  1996年的这场演出,是汪妙林滚灯生涯中最后一次登台表演,但这并不意味着滚灯淡出了他的生活。“闲暇的时候我还是会再耍上几把”,汪妙林的滚灯技艺感染了村里的年轻人,他们自发加入村滚灯队,汪妙林则成了队里的顾问。

  1997年,余杭滚灯被授予浙江省“东海明珠”表演金奖;1999年国庆节,余杭滚灯队应邀参加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大型庆祝晚会;2001年,余杭滚灯表演上了央视《东西南北中》栏目;2006年,余杭滚灯入选首批国家非遗项目;2012年,汪妙林被评为“余杭滚灯”传承人。余杭滚灯一步步走进世博,舞向奥运,亮相比利时、法国、新西兰……

  近年来,汪妙林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余杭滚灯技艺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上,他先后为解放军驻杭某部、杭州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进行义务教学和咨询。

  在他的感召下,他儿子汪荣华、孙子汪铭涛都喜欢上了玩滚灯,并成为个中翘楚。汪妙林说,我家祖孙四代都会舞滚灯,我要把这门技艺世世代代传下去。